第八屆優質社會服務實踐與研究會議
本屆會議的主題是「為卓越服務促進實務與研究協作」,希望藉海外學者的主題分享、本地不同機構發展研究部門及建設內部實務研究(practice research)能力的經驗、本地機構的社工與研究人員「真人圖書館」分享經驗等,令參加者了解實務研究的概念如何在機構實際推動及運作,最終促成社工與研究人員有效溝通合作,以致能開展有助服務發展的研究。
今年我們有幸邀請到於丹麥Aalborg University社工學系教授Lars Uggerhøj作主題演講。他從事社會工作13年,研究題目包括「社工實務研究」及「服務使用者參與及經驗」。他致力推動社工實務研究的發展,現時於Aalborg University領導Practice Research and Service User Perspectives’ research network,同時是European Social Work Research Association轄下的 The Special Interest Group in Practice Research召集人,及Nordic FORSA network of Practice Research的協調人員。另他亦曾於美國波士頓大學、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及英國Lincoln University擔任訪問學人。
Uggerhøj博士亦會在會議後一天為本會舉辦半日工作坊,以Participatory Practice Research – A Way to Establish Joint Learning Processes Between Researchers, Practitioners and Service Users in Social Work為主題,透過活動及個案,協助參加者認識實務研究的不同進路,刺激大家構思在機構內開展參與式實務研究時,如何建立社工、研究人員及服務使用者的合作流程,藉研究過程及發現學習及推動服務發展。
$280 (社聯會員) / $330 (非社聯會員) (2月22日之後報名)
* 特別優惠: 同時參與會議及工作坊
$430 (社聯會員) / $530 (非社聯會員) (2月22日或以前報名)
$580 (社聯會員) / $680 (非社聯會員) (2月22日後報名)
* 注意:此活動不設網上付款。
* 避嫌起見,謝絕收取現金。如有不便,敬請原諒。
(電話) 2864 2975 (林小姐)
09:40 | 登記 | |
10:00 | 歡迎辭 | |
10:20 | 主題演講
| |
11:20 | 小休 | |
11:30 | 個案分享 機構踏上實務研究之路的策略、經驗與學習 |
|
實踐社群:建設機構服務評估研究能力及文化余凱詩女士
香港紅十字會 |
||
回歸初衷﹕社會價值為本的實務研究卜福晨先生
扶康會 |
||
以管理導向推動影響評估
|
||
13:00 | 午餐 | |
14:15 | 登記 | |
14:30 | 真人圖書館不同機構的實務研究社工及研究員,在機構環境下如何發揮自己的角色去幫助自己及其他同工建設實務研究能力?他們經歷過什麼才能製造機構當下這種進行實務研究的空間?他們回顧不同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又提煉了什麼工作智慧給「讀者」思考?推動實務研究的初心如何令當事人在面對困難仍繼續挺進?以下四本蘊藏豐富故事的「真人圖書」,希望真實反映社工和研究人員在機構進行實務研究的過去及現在,讓同路人一起想像及創造在機構中理想的實務研究的空間。 | |
實務研究跑道上的配速員
|
||
文化土壤 - 推動社會服務機構內部的「實證為本」實務的組織資產
|
||
平衡行政管理工作及發揮實務研究 |
||
從實證為本實踐到實務為本研究 - 一個實務導向的學術與服務機構合作經驗
|
||
16:30 | 回饋意見 | |
16:45 | 總結 |
主題演講: 不同持份者在機構中角色的發展 - 社工、服務使用者及研究人員在進行實務研究時的挑戰
實務研究對社會工作實務和研究來說是一項成長及發展中的手法,有機會被社工、服務使用者及研究人員應用,藉三者協作,去證明社會工作的質素,並同時擴展研究方法。要大家在實務研究上結成新夥伴,既是理想,也甚具挑戰,刺激人反思,因為參與其中的夥伴,要面對角色轉變,甚至要擔當新角色。社工和服務使用者由研究的「消費者」成為「生產者」,同時研究人員由研究過程的「主要管理人」,變成共同帶領研究的其中一員。
有見及此,主題演講嘉賓Dr. Lars Uggerhøj將會介紹實務研究,及實務研究對社會工作實務的學習與發展的重要性。他會介紹實務研究的定義及不同手法,尤其參與式實務研究。主題演講同時會探討和討論涉及研究人員、社工及服務使用者在參與式實務研究中所遇到的挑戰。
余凱詩女士
策劃及服務發展主管
策劃及服務發展辦公室
香港紅十字會
講題: 實踐社群:建設機構服務評估研究能力及文化
香港紅十字會自2014年開始推動服務評估,無論是機構核心服務,或是試驗性項目,同事皆需要達到基本的服務評估要求。除了從理念宣傳、員工培訓、機制建立三方面加強同事對服務評估的能力及做法,機構亦透過跨服務單位、自願性參與的實踐社群小組以及由富經驗的項目管理同工及研究同工提供的專業支援,由撰寫成效指標、設計評估工具、甚至數據收集及分析,與前線同事共同進退,一同實踐結果為本項目管理。
經歷五年的轉變過程,機構同工逐漸認同服務評估的重要性,撰寫成效指標及設計服務評估方案的能力亦初見成效。
卜福晨先生
服務總監(九龍西區)
扶康會
講題: 回歸初衷﹕社會價值為本的實務研究
社會工作者在助人過程中,有責任告知服務使用者介入的內容,以及介入所帶來的變化或結果。現時,社工要處理許多與服務使用者無關的行政工作,無暇去辨識他們的服務需求,更遑論介入工作能否為服務使用者帶來成效。 是次分享簡要介紹扶康會在過去四年,如何開展以下實証為本的工作:
- 在機構不同委員會及工作小組中,闡述實証為本背後的原因與價值;
- 在新的計劃項目定立成效評估機制;
- 鼓勵所有專業同工參與工作坊,並在其工作單位嘗試進行一項成效評估工作;
- 鼓勵服務經理在服務單位年度計劃針對服務使用者的需要,嘗試訂立清晰具體目標及成效指標。
楊慧中女士
社區教育部
母親的抉擇
伍希彤女士
社區教育部經理
母親的抉擇
王銘恩先生
效能評估副經理
母親的抉擇
講題: 以管理導向推動影響評估
「母親的抉擇」是一間本地的慈善機構,服務香港眾多沒有家庭的孩子和意外懷孕的少女。我們與社會攜手合作,為弱勢的少女和孩子燃點希望、改寫生命。我們的願景是每個孩子都擁有關愛的家。
自2016年開始,「母親的抉擇」將「效能評估」定為重點發展策略。我們為不同部門訂立具意義的指標,支援同工配合,這過程殊不簡單。轉變中的每一步,我們都必須學會適應新的收集數據方法,這些數據總能揭示我們服務效率和服務成果的真象。
在本次分享中,我們將從管理層和前線的角度出發,分享「母親的抉擇」效能評估工作的發展和實施情況,以及我們如何利用這些數據來滿足香港不斷變化的社會需要。
鄺嘉仕先生
研究主任
救世軍港澳軍區社會服務部
INAP
馬澤淳先生
高級主任 –社區計劃
救世軍港澳軍區社會服務部
講題: 實務研究跑道上的配速員
馬拉松賽事每場距離一樣,但路況細節就各有不同。實務研究的處境也類似,由設計開始到資料收集,得出結果到支持服務發展,再引發另一波的研究,這個循環就如經歷馬拉松,社福機構研究同工就如配速員,在賽事中引領參加者保持速度一起跑、增強同事以目標時間完成賽事的能力。研究同工沿途不但能適時提供實務研究技術的種種建議,而且鼓勵同事下決心一起跟上,提高社福機構內實證為本的工作文化,及和不同合作伙伴達到同一目標的決心。
朱漢榮先生
研究及倡導幹事
企業拓展及研究部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李詠怡女士
服務主任
觀塘樂Teen會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講題: 文化土壤 - 推動社會服務機構內部的「實證為本」實務的組織資產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秉承「社會服務實驗室」的精神-多年來透過「實證為本」方法去構思和推動創新服務,並積極肩負起倡導者使命,以研究及數據發掘和回應社會需要。
然而,在這片已開墾的實務研究土壤上,機構仍需培養土壤使同工承傳機構精神。我們會分享一位社工與機構研究人員首次合作的故事,藉此讓大家了解推動實務研究的策略與方法,如何令機構研究員及同工持續提升實務研究的能力及動機、加強同工敏銳辦識他們實踐上面對的困難而積極提出解決方法。有關方法例如充份利用研究前期的討論建立共同目標與期望、建立用以檢視服務的常用研究資料庫、共享文獻參考不同服務設計及成效等。
羅淑敏女士
研究主任
企業事務部
表現管理組
講題: 平衡行政管理工作及發揮實務研究
無論是機構的社工還是研究員,都需要兼顧不同工作:一方面需顧及日常行政工作,收集及處理服務數據,另一方面需專注推行服務及實務研究工作,兩者之間充滿著工作量及時間的拉扯,再加上因社工及研究員的訓練及工作身份的不同,在機構中讓兩者合作實踐實務研究充滿困難。
如何在現有的資源下,讓社工及研究員在工作中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除了靠兩者從實務研究合作中磨合,還可利用日常的行政及服務數據,使兩者對服務對象有共同理解、看到服務使用者的需要、使用服務情況及服務成效、以及識別未有滿足的服務需要等,令社工與研究員共同打造發展服務的基石。
廖金鳳女士
服務總監(註冊社工)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
徐佩玲女士
助理服務總監(註冊社工)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
于肖楠女士
副教授
社會與行為科學系
香港城市大學
講題: 從實證為本實踐到實務為本研究 - 一個實務導向的學術與服務機構合作經驗
服務使用者於評估中反映對我們的工作感到滿意,但未能滿足社工了解他們接受服務後的細微及客觀的改變。我們認為需要能經過一定實証考驗的工作,才能為改善服務提供真正有用的參考,因此我們展開了跟學者合作的一項實務研究,先要克服團隊的南轅北轍:一批來自服務單位的同事、另一批來自學院;還要挑戰隨機對照試驗研究設計,把好不容易招來的對象隨機分組,結果因各種原因流失了不少。
首次實務研究過程充滿淚水,但經驗讓我們開始清楚自己對實務研究的需要,以及了解實務研究的步驟和技巧。三年後,我們主導另一次實務研究,同一團隊,卻有不一樣的經歷──我們終能克服團隊磨合、對象流失等問題,並能發揮同工在實務研究中的潛力,最後得到堅實的評估結果去發展相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