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優質社會服務實踐與研究會議
「以實踐及研究展現社會服務影響」是本屆會議的主題,本會希望藉會議打造更廣闊的分享平台,除了邀請「卓越實踐在社福」2015中,以實證呈現其獲獎項目影響的機構分享其服務計劃及評估研究外,我們亦邀請正推行服務評估的社福機構主事同工,分享他們在機構內部推動評估研究的經驗及觀察。另社聯同事亦會聯同私人基金會代表分享他們如何藉研究和實證了解幼兒照顧服務需要,以及開展研究合作項目背後的動機及得著。
此外,我們更有幸邀請到波特蘭州立大學的Bowen McBeath教授作主題演講,藉分析美國、加拿大及英國三地的社會服務機構在實踐研究(practice-based research)方面的做法,介紹三地如何運用實證,推動創新服務,及提升機構表現。教授亦會在會議翌日為本會舉辦工作坊,講解如何利用實踐研究進行評估,以反映服務成效,及進行專業反思。
$280 (社聯會員) / $330 (非社聯會員) (3月11日報名前)
* 特別優惠: 同時參與會議及工作坊
$430 (社聯會員) / $530 (非社聯會員) (2月26日報名前)
$580 (社聯會員) / $680 (非社聯會員) (3月11日報名前)
9:20am | 歡迎辭 | |
9:30am | 主題演講:
by Professor Bowen McBeath | |
10:40am | 小休 | |
11:00am | 優質服務及研究分享(一):並行會議(分2組同時進行) | |
I (Room A) | II (Room B) | |
從研究到實踐:癌症患者及年幼子女的彩虹黃金鳳小姐
卓志恒先生 香港癌症基金會 |
「Infinity. HOPE」讀寫障礙兒童支援服務計劃追蹤性評估研究陳玉娟女士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
|
TOP TEEN義工組 - 以行動研究結合青年充權的經驗鄭惠卿女士
劉寳儀女士 華珊女士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
發展實證為本的計劃-「健康由家庭開始」香燕君女士 東華三院 梁敏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 |
|
美樂人生 ─ 揉合音樂元素於傳統輕度認知障礙訓練計劃袁瑋琪女士 蕭惠香女士 香港聖公會福利有限公司 黃沛霖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 |
「童言有技」家居言語訓練計劃陳嘉霖女士 謝慧貞女士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
|
12:45pm | 午餐 | |
2:00pm | 優質服務及研究分享(二) | |
利用電子平台進行實證評估﹕Project IAPT - 青少年心理輔導普及計劃陳文浩先生 曾皓謙先生 香港青年協會 |
||
燃亮計劃 (I, II, III)成效檢討 *竺永洪先生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
||
3:00pm | 主題討論會(一) | |
開展研究合作項目: 如何藉研究和實證了解幼兒照顧服務需要Ms. Liza GREEN
Credit Suisse 陳惠容女士 黃和平先生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
||
3:45pm | 小休 | |
4:00pm | ||
主題討論(二) | ||
機構內部推動評估研究的經驗分享 |
||
陳健雄先生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總處 |
鄺嘉仕先生
香港救世軍 |
|
蕭婉玲女士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
余凱詩女士
香港紅十字會 |
|
黃子瑋先生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
何俊傑先生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
5:05pm | 總結 |
**由香港公益金贊助
Prof. Bowen McBeath
School of Social Work and Divis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主題演講: 利用協作評估模式提升機構內部能力建設和服務成效
過去十年,美國社福界面對一種要用愈少資源做更多事的壓力,就是在不斷向服務使用者提供服務的同時,卻未能展示出顯著的服務成效。然而,在社會越來越講求資源用得其所時,資助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向社會服務機構提供資源,也期望社會服務機構能夠提供優質及有成效的服務。無論非牟利組織,志願機構,或者私人成立的獨立社會服務機構(其運作模式類似非牟利社會服務機構)在爭取公共資源,社會支持和解決日益複雜的服務需求等方面都面對這種壓力。面對這挑戰,服務機構需要以實證為本的創新方法去推動新計劃,服務和方法。
回顧機構使用實證為本推動創新計劃和檢視服務成效的三種模式,首先,是循證為本的管理模式(Evidence-informed management model),機構決策者利用研究,機構數據和其他資訊,整合三方的資料去為機構訂定其方向和策略。第二個模式是協作模式(Link officer model),由機構指定的計劃負責人(通常是中層管理人員)與提供研究服務的機構合作,利用第三方提供的研究數據去支援服務。最後是成效管理模式(Performance management model),機構領導者支持機構透過建立一套有系統的量度成效表現的工具以建立機構內部以成效為本的管理文化。而這三個模式都需要管理人員,同工,以及機構內部和外部的其他相關持份者之間的緊密合作。
從我為美國、加拿大和英國三地的社會服務機構所做的實踐研究,可以有效地證明運用這三種實證為本的模式,有助推動創新服務及提升機構表現。當然,得到機構的支持才能更有成效地運用這三種模式去推動創新服務發展,展現成效。
黃金鳳小姐
香港癌症基金會
天水圍癌協服務中心
高級項目經理
卓志恒先生
香港癌症基金會
天水圍癌協服務中心
項目經理
講題: 從研究到實踐:癌症患者及年幼子女的彩虹
彩虹會是香港癌症基金會轄下的家庭支援服務,專為因家人患癌而受影響之5-15歲兒童而設。本服務以家庭為本,並由跨專業團隊就受助家庭之心理社交需要,提供多層次支援服務。在推行計劃前,本會與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合作進行服務需要研究。研究發現育有15歲以下子女之癌症患者及照顧者的焦慮和抑鬱情緒顯注較高,而超過六成受訪者表示毋須把家長患癌情況告訴年幼子女。
另在計劃推行期間,本計劃有系統地收集服務使用者之意見,並運用已驗證的研究量表,評估服務使用者於介入前後的轉變及以此檢討服務成效。當中超過九成表示服務能達到預期目標,包括家長發現兒童在參與活動後,能更準備談及家長的癌症。另發現兒童參與本計劃中的「大哥哥大姐姐計劃」後,兒童自尊感有效提升(t =2.99, p<.05),顯示兒童參與輕鬆活動及得到義工提供之穩定支援,是有效加強兒童自尊感的其中一項成功關鍵。研究同時發現家長不察覺自身患癌這經歷為子女心理上帶來的困擾、不安及恐懼,故建議為家長及其子女同時提心理教育,以促進就父母患癌事上能直接溝通。
有關本計劃兒童參與服務前後的社交心理轉變將再進一步探討。
鄭惠卿女士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服務總監(青少年服務)
劉寳儀女士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天水圍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
中心主任
華珊 女士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天水圍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
社會工作員
講題: Top Teen義工組 - 以行動研究結合青年充權的經驗
Top Teen義工組,以「充權」為理念,強調「自主」、「參與」和「以舊帶新」,為成績、自信及社交能力欠佳的學生建立參與階梯,策劃及服務弱勢社群。小組採用行動研究作為服務評估的策略,參與的同學也是研究組的一員,讓研究與服務同時進行,適時以研究結果對服務作出改進。
從2012至今,參加的62位同學在「能力感」、「自信」、「人際關係」及「關心社會」都有明顯進步,當中31位成績欠佳的同學,77.4%得到進步。小組取得30多個獎項,並12次獲邀到不同的機構分享;同學更將關懷弱勢及惜食文化帶進學校和社區,影響深遠。
袁瑋琪女士
香港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
一級職業治療師
蕭惠香女士
香港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
社會工作員
黃沛霖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
研究助理教授
講題: 美樂人生 ─ 揉合音樂元素於傳統輕度認知障礙訓練計劃
香港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開創先河,開展「美樂人生─揉合音樂元素於傳統輕度認知障礙訓練計劃」,以全新角度掌握認知障礙長者的需要,首創以「身心靈全人模式」運用於輕度認知障礙長者身上,全面關顧長者於認知功能、社交心理及心靈方面的需要。有別於一般只針對認知元素的訓練,本計劃創新揉合音樂元素於傳統訓練,由跨專業團隊包括職業治療師、社工及音樂治療師設計及推行的「揉合音樂元素於認知介入計劃」(CIPMT),除提升認知功能,亦透過音樂改善長者情緒及自信心,建立正面積極態度面對認知障礙。鑑於計劃的研究結果正面,大樓透過製作實務手冊,舉辦分享會及工作坊以延續計劃成效,希望讓更多有需要人士受惠。
黃沛霖博士協助為本計劃的成效進行實證為本的研究。本研究計劃邀請40名輕度認知障礙長者參與為期12節的介入,共同內容包括認知功能訓練﹝如:專注力、運算、記憶力等;教授長者特別的記憶方法﹞、大腦刺激活動及教授補償策略,同時透過隨機對照實驗方法(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分成2組,每組20人,分別參與實驗組及對照組。實驗組長者獲安排參與「揉合音樂元素於認知介入計劃」(CIPMT);對照組長者則獲安排參與沒有音樂元素的「認知介入計劃」。兩組參加者均於推行計劃前,先進行有關認知功能、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交方面的前測評估,及於計劃結束後以同一量表進行後測評估。
實驗組長者於簡短智能測驗 – 廣東話版、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香港版及口述流暢能力三個認知功能評估均有明顯提升,而對照組長者於簡短智能測驗 – 廣東話版及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香港版兩個認知功能評估亦有提升,但實驗組長者的進步幅度較對照組更為顯著。自理能力方面,實驗組長者有明顯提升,而對照組則維持不變。情緒變化方面,實驗組長者有明顯的改善,而對照組則維持不變。
患有認知障礙的長者除了因認知功能衰退而影響日常生活外,其心理社交及情緒方面亦受到影響。本先導計劃研究將音樂元素應用於本港輕度認知障礙長者身上的成效令人鼓舞,除了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其情緒及自理能力亦有明顯改善。研究結果發現除了關注長者的認知功能訓練外,同時需要重視其社交心理及心靈上的關顧,以『身心靈全人模式』關注認知障礙長者全人需要。
陳玉娟女士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督導主任
講題: 「Infinity. HOPE」讀寫障礙兒童支援服務計劃追蹤性評估研究
計劃以整全角度協助有讀寫障礙的兒童提升學習能力及正面自我,並強化家庭支援系統質素。按「HOPE」四階段介入,由開心學習(Happiness)、樂觀啟動(Optimism)、正面同享(Positiveness)至社區共響(Echo)。「開心學習」包括由(1)社工提供之親子平行活動,當中包括多感官學習;(2)教育心理學家提供之專題講座及(3)職業治療師提供之肌肉協調訓練。「樂觀啟動」包括藝術治療師提供之表達自我訓練及義工提供之伴讀活動。「正面同享」主要是回顧、整合和欣賞參加者前階段成果。「社區共響」期望與社會各界交流經驗,提升社會對讀寫障礙兒童健康學習成長的關注。
計劃於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進行。為了檢視計劃的成效,採用質性和量性評估研究。量性研究採取了追蹤性前後問卷調查,主要是探討參與學童在自信心和學習障礙程度、以及家長在親子關係滿意度之轉變。針對第二期的參加者,在介入計劃結束半年後,研究小組更進行量性跟進測試問卷調查,藉以探討計劃的長期效益。質性研究運用了焦點小組訪談去訪問參加計劃的學童和家長,目的是從學童、家長親身經驗上了解整個活動計劃在預期果效及程序運作上之意見。研究結果指出計劃的成效具持續性,能長遠地對學童的學習能力、自信心、親子關係等帶來深度的正面影響。
香燕君女士
東華三院屯門綜合服務中心
主任
梁敏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
講題: 發展實證為本的計劃 -「健康由家庭開始」
東華三院與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大學攜手合辦「健康由家庭開始」計劃,希望透過家長參與教育、家校合作及跨專業協作為弱勢家庭(新移民 /單親家庭 /低收入家庭之父母)的幼兒全人健康作及早預防和介入。計劃主要培訓家長透過家訪模式去教授其他來自弱勢家庭的家長。計劃成功獲得「優質教育基金」的資助,由2010至2013期間進行了隨機對照試驗研究計劃。研究結果顯示計劃有效促進幼兒「情緒行為」、「學習」、「身體發展」的全面健康發展。
由於效果非常顯著, 本計劃在二零一四年再獲基金資助,繼續成立家長教育聯網, 將服務擴展到屯門、天水圍和元朗。我們發現家訪模式能彈性配合家庭的日常運作及家長的需要而上堂。有系統的課程及密集式的課程編排能有效讓受訪家長掌握有關知識和技巧。家校合作加強家長和老師的交流,共同促進兒童的成長。
陳嘉霖女士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家長及嬰兒訓練服務
資深言語治療師暨服務主任
謝慧貞女士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家長及嬰兒訓練服務
言語治療師
講題: 「童言有技」家居言語訓練計劃
二至六歲是兒童言語學習黃金期,但社會缺乏資源,未能及早提供言語治療服務,而專業訓練方法又令家長無從入手,因而令語障兒童浪費了黃金時間。本計劃以製作教材套及提供培訓,深入淺出去教導日常訓練方法,令輪候服務的兒童得到支援。我們並進行成效研究,比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兒童半年後的語言能力。結果實驗組兒童的語言能力,包括認字及句子運用上有所進步,同時家長及照顧者的心理也有正面改變。此結果引起了業界的廣大關注,大家積極深思言語治療的定位,大專學院亦邀請本計劃去講解「普及化、入世化」概念,啟發未來的服務提供者。
陳文浩先生
香港青年協會
青年違法防治中心
督導主任
曾皓謙先生
香港青年協會
青年違法防治中心
計劃主任
講題: 利用電子平台進行實證評估﹕Project IAPT - 青少年心理輔導普及計劃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與葵涌醫院臨床心理學服務和藥物誤用評估中心合作,推行為期兩年的「Project IAPT - 青少年心理輔導普及計劃」。計劃運用英國Improving Access to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簡稱IAPT)輔導模式,建立具標準化、實證的心理治療,協助高危、吸毒或有精神健康問題的青少年及他們的家人,提升抗毒和戒毒動機,同時運用多套科學化問卷製作電子化的「認知及精神健康評估工具」,供青少年透過電腦及平板電腦填寫評估量表。計劃為超過3000名青少年進行評估識別服務,當中超過700名青少年接受簡短心理治療服務,70名青少年轉介到臨床心理學家接受進階心理治療服務。同時本計劃亦為超過100名家長提供識別子女行為及與子女溝通的服務介入,及超過20名家長提供進階心理治療。
竺永洪先生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服務總監 (青少年)
講題: 燃亮計劃 (I, II, III)成效檢討
「燃亮計劃I, II, III」乃為懲教署轄下不同設防的院所提供的治療性小組。計劃目的旨在減低組員受毒品問題的影響,讓他們認清及正面處理問題,尋找內在及外在資源,以加強獲釋後更生的能力。
此計劃採取量性及質性方法作為檢視此計劃效果,結果顯示此計劃具有顯著性的成果。量性評估兩項 包括: (一) 利用The Stages of Change Readiness and Treatment Eagerness Scale, SOCRATES mark sheet作第一及二期前後測試比對,主要目的是通過「認知」、「矛盾」及「行動力」三方面,就著毒品問題想改變或可改變的程度﹔ (二)利用「活動完成後檢討表」,檢討第一至三期小組目標達成度、工作員表現,以及與小組設計。本計劃亦包括兩項以敍事實踐理論為設計基礎的質性評估,包括:(一) 在計劃第二、三期進行「個別面談」及「局外見証人」 (outsider witness)敘事訪談(narrative inquiry),被訪的組員或作見証人的組員均有講述小組為他們帶來得著和新的改變。整個過程以錄音作紀錄,及後轉為逐字文稿作為分析。﹔(二)在第三期計劃以生命樹(tree of life)繪圖作前後測試比對。每一位「敘事小組」及「控制小組」的組員於小組第一節及最後一節繪圖其生命樹,透過新增文字、繪圖及增加色彩下,對比出他們的得著,以反映小組的成效。
從量性及質性評估結果顯示,小組除了讓組員有決心遠毒品外,還可以引發組員有其他的改變,例如﹕重新建立夢想和希望、對新生命充滿信心和能量及再次建立新身份等。
有別於一般質性研究方法,繪圖“生命樹”此研究工具可以讓組員逐一逐一見到其自身的轉變,亦讓工作員和研究員見到小組的效果。此外,是次經驗得悉敍事實踐除了有效用於受毒品問題困難的人士外,還可以適用於受環環緊扣又不容易獨立處理的問題所困擾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