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服務研究經費的機會結構

黃健偉

社聯總研究主任

最近,政策研究竟可以成為城中熱話。這或許要多得邵善波先生,他把沒有人關注的題目都炒熱了,間接幫助推動社會對研究的討論。

若非得邵先生炒熱議題,恐怕城中大部份人都不知道那筆為數二千萬的研究經費的存在,更惶論其運用。對於這筆經費未來的用途,我當然十分關心,但它在過去的分配和使用,並非就沒有問題。

先說說以往的分配機制。自從2005年成立「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開始,這筆錢每年出自中央政策組的財政預算,並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的研究資助局負責分配。跟其他研究撥款一樣,研究課題及撥款申請由學者提出,這種安排等同每年給予學術界額外款項進行政策研究。

這幾星期的公眾討論中,大家一直關心這筆錢從學術收歸中策組會否影響研究的獨立/中立性,這種擔心無可厚非;但正如我過去在不同相關場合說過,我認為即使過去的分配方法,從整體社會發展而言,仍然欠策略性。多達二千萬的資源,最多的一年亦只能支持20個研究左右,最少的一年不到10個。除個別政策部門及政府統計處的資源(全集中在政府手中)外,全社會的其他研究資源,就全部集中在八間大學裏。

研究由學術機構進行無可厚非,但資源集中在學術界,亦並非沒有問題。

首先,社會其他團體或持份者長期缺乏資源,他們的研究能力無法建設起來,另一方面,即使他們主觀上覺得政策及服務研究重要,但客觀上研究仍然是被忽視的工作。

研究能力不足,公民及團體在社會最前線的觀察未能組織及反饋到政策制定過程中,容易造成政策及服務與市民生活需要脫節。 從管治角度而言,公民社會缺乏研究,對他們參與政策討論的質與量都有影響,政策的認受性不容易建立。

拓展政策及服務研究資源,是我們推動業界服務研究的一項工作。以現時的情況而言,公民社會在研究方面的資源十分匱乏,更重要的問題是這些有限的資源背後,只靠一些零散的資助或內部資源節省和人手調配,缺乏一個比較穩定、理性的資源機會結構。

我的夢想,就是:(一)政府在公共政策及服務研究方面的策略,除了進行研究外,亦應注意研究能力建設,促進社會更廣泛的參與研究。為此,政府應該考慮撥出一些資源,讓公民社會可以理性參與社會政策及服務的研究及討論;(二)獨立的政策及服務研究,不應過份依賴政府資源,公民社會必須能夠建立起不同的、獨立的資源結構,長遠支援獨立的社會政策及服務研究,為整體社會發展貢獻。

前者,要看政府的意願;後者,則靠你和我一同努力。如何促成此事,日後再談。

2012年12月17日

FACEBOOK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