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Sharing

服務實踐研究法的重要助力:科技的應用

黃健偉

社聯總研究主任

近日,我有不同的機會,去思考服務實踐研究方法的問題。忽發奇想,我想到科技的角色。

就服務實踐研究方法的問題,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是如何把服務過程(practice process)及研究過程(research process) 合二為一。更準確地說,是要把研究過程箝進服務裡。研究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個階段:訂定研究問題、設計的概念化問題、操作化問題、收集數據(製作工具、收集數據)、整理和分析數據。如何把這些步驟箝入服務裡,是一大挑戰。

對於前線的同工而言,進行服務研究的困難,多數是兩個方面:一是時間和工作量、二是知識和技術。可以說,任何能減少涉及的工作量和時間的、任何能增加知識和技術的,都應該會有助鼓勵同工實踐服務研究。科技,在第一個問題上,就最能派用場。

多年前,我參加過一個國際公民社會組織的會議。在會議的場地,他們安裝了一套即時表達意見的回應系統。進場的參加者,大會會派發一個細小的、像電子計算機一般的儀器。研討開始時及完結前,主持人會透過投影片問幾條問題,並請各人使用手上的電子器材,選擇答案。

當時來說,這種玩意真夠別開生面,大家都很有興趣參與。選好答案,電子儀器會傳送這些答案往終端電腦統計,並即時以棒形圖顯示統計結果。當時,智能手機尚未普及,仍然要借助一些特別的儀器,但相信以現時的科技,那部小儀器已經沒有需要。

在智能手機普及的今天,我們沒有理由還要被訪者以紙筆形式填寫問卷,然而由人手去輸入數據及顯示數據。一些民調機構,不正是使用電話叫被訪者輸入答案嗎?另外,據我了解,近年衛生/福利界有一個億元研究計劃,訪問員拿著iPad去做訪問。利用不同的科技產品,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即使在學術界亦是大勢所趨。事實上,數據收集和處理,往往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如果能夠縮短、甚至省卻這些耗費,即能夠在無須額外人力和時間投入,就能完成數據輸入和處理,對前線同工進行研究,肯定是佳音。

像上述提及的回應系統,對於我們社會服務界來說,其意義可能大於收集數據。傳統的問卷調查形式,被訪者給予的回應,對被訪者而言就像他們的意見給掉進黑洞去。但這類系統有所不同,試想一下,在一個長者中心內,同工舉行一個活動,即時想了解一下他們對剛才服務的經驗體會、想法,同工可以即時啟動系統,系統即時顯示的結果,給予同工一些重要資訊之餘,其實亦是給予長者即時反饋的方法,這無疑是把研究過程變成為服務介入手法的一部分。在現今追求民主開放的社會中,光要服務使用者表達意見,未必合時宜;相反,我們可能要更多就他們的意見給予反饋。

2013年9月16日

FACEBOOK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