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Sharing

你也可以做研究!?

黃健偉

社聯總研究主任

會議完結後,又過了一個月!不知道你們是否又回到日常業務中(Business as usual)。

我知道最少有幾個機構正構思如何培訓、鼓勵同工參與服務研究,成為Prof Epstein提出的「實踐者-研究員」(Practitioner-Researcher),實現陳麗雲教授提出「人人也可以做研究」的境界。

兩位教授的說法,我個人是非常認同的。不過,我明白在現實中,同工的主要工作是提供服務,不是研究;而做研究或多或少難免涉及一點技術,同工總不能完全沒有一點依據和方法。所以,在認同之餘,我覺得有需要問:如何促進同工參與研究、感受研究、甚至愛上研究?

這涉及很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培訓是一項核心的工作。

我們每次攪培訓課程,短時間內就滿額。(最不可思議的是,導師不是甚麼著名學者!)曾接受大學學位訓練的,想必定曾經學過研究方法,為何同工們反應那麼熱烈呢?

我發現同工對服務研究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焦慮,總覺得自己不懂,但到上課時,那些「外星語」往往似乎令同工更加不懂,未能收鼓勵之效,更增加了焦慮。培訓如何進行、內容是甚麼,絕對是一項要仔細思考的事,不能刻板地以標準化的形式進行。

既然說「實踐者-研究員」,那就應該思考如何培訓這一種特別的研究員。

這令我想到:理論化的培訓即使有需要,也不應成為培訓的主體成份,因為培訓的目標,不是培訓學術研究員。既然說「實踐者-研究員」,那最好以實踐作為研究培訓的主體。從服務實踐發展研究課題,固然重要;但最近的經驗告訴我,即使從實踐出發,當進入研究方法討論時,往往仍然不自覺地返回理論化的討論,真正要做到以實踐作為研究培訓的主體,仍然有待嘗試,積累經驗。

不久的將來,我會再作一些新嘗試:以服務研究個案方式,作為研究培訓的方法。我想,探討服務研究個案,一方面有具體的服務場景,另一方面又是一個研究實踐的經驗,對同工來說,可能會更為具體、更易掌握。

當然,個案方式的培訓要成功,更加需要的,可能是讓同工真實地了解在一個真實的服務研究過程中,有很多實際的限制、問題。那些研究方法理論或理想模式在實際環境大多不存在;有時,要造就那些理想研究條件,甚至可以要刻意把現實環境「實驗室化」,不一定對服務有益處,甚或有可能對服務提供不真實的資訊。

要達致「人人也可以做研究」的境界,可能有需要把服務研究作某程度的「去神話化」(demystification),原因是:所謂「不懂」,雖有其技術因素,但說到研究方法,誰真能「懂」,何況把一時的「懂」當作真「懂」,那只是神話,根本就不合乎科學精神。如果不能「懂」,那焦慮就是永遠不能消除的,只能面對。故除了技術外,培訓更重要的是充權,去神話化。

研究跟服務一樣,是有血有肉的現實,同樣面對很多不完美,不是神話。要去神話化,培訓導師和機構(包括學院)有責任;但同工自強亦可以改變現況。我覺得自強的基礎就是從服務實踐出發學習、發展、和參與研究。這並不是說不講研究理論、方法,而是要發展從服務實踐者角度出發的理論和方法。後者有點複雜,往後有機會再談。

2012年11月19日

FACEBOOK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