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優質社會服務實踐與研究會議

主題:
透過實證學習推動服務發展
簡介:
社會服務界一向追求卓越服務實踐。過往幾年,本會成功舉辦一系列研究會議及工作坊,介紹循證為本實務研究的本土智慧及海外經驗,期望業界透過互相激勵學習,探討如何進行研究,在提升服務效能之餘,亦推動服務創新。

「透過實證學習推動服務發展」是本屆會議的主題。我們榮幸邀請「卓越實踐在社福2017」的得獎本地社會服務機構,分享他們如何評估其服務的成效,所得的服務發展的啟發,及如何利用有關知識去再進一步發展服務。

此外,我們更有幸邀請到於英國杜倫大學 (Durham University) 社會學系任職的社會工作助理教授江瑞婷博士作主題演講。她的研究旨趣包括社會工作實務研究、創新質性研究學,以及與家暴和親密生活相關的理論發展。她將在會議中介紹社會福利機構如何透過進行實務研究推動服務反思和發展,及社工與研究人員之間如何合作以結合研究與服務發展。江博士亦會在會議前一天為本會舉辦工作坊,藉活動及案例,促使參加者反思社工與研究人員角色及兩者之間可以如何合作,以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單位開展及推動實務研究。
日期:
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時間:
上午9時 30分至下午5時 30分(早上 9時 10分開始登記)
地點: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5號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1樓禮堂
語文:
粵語
報名費用*:
$180 (社聯會員) / $230 (非社聯會員) (3月16日報名前)
$280 (社聯會員) / $330 (非社聯會員) (3月20日報名前)
* 特別優惠: 同時參與會議及工作坊
$430 (社聯會員) / $530 (非社聯會員) (3月16日報名前)
$580 (社聯會員) / $680 (非社聯會員) (3月20日報名前)
報名方法:
有意參加者,最遲請於2018年3月20日或之前透過網上報名
付款方式:
郵寄劃線支票(抬頭“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至“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5號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9樓901B室”,並且在支票背後寫上你的名字、聯繫電話、所屬機構、參加之活動名稱(工作坊及會議 / 工作坊 / 會議),以及隨信函附上完成網上報名後的個人資料頁面的打印本

* 注意:此活動不設網上付款
* 避嫌起見,謝絕收取現金。如有不便,敬請原諒。
查詢:
(電郵) daisy.lam@hkcss.org.hk
(電話) 2864 2975 (林小姐)

程序:

     
9:30am 歡迎辭
9:40am

主題演講:
Practitioner Research for Critical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江瑞婷 博士
英國杜倫大學,社會學系學院
10:40am 小休
11:00am 會議1 – 個案分享

從貓空計劃實證研究看香港推行AAT (Animal Assisted Therapy) 的可行性


黃艷華女士
王詠暉女士

香港明愛

「新公屋街頭支援計劃」成效研究 ─ 理念、實踐及反思


梁詠欣女士
朱漢榮先生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實證為本:守望計劃 ─ 被捕青少年支援服務


陳文浩先生
香港青年協會

特殊學習困難青年從學校到社會的就業支援服務:融入與參與


常一懿女士
香港傷健協會
12:40pm 午餐
2:00pm 會議2 – 個案分享

樂智到訓練:平板電腦應用程式提升長者認知能力及精神健康


盧少清女士
香港房屋協會
樓瑋群博士
香港大學

「生死之交」:藝術為本介入之長者生死教育服務成效


蘇素芝女士
林錦利女士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SMARTCare” ─ 醫福社嶄新協作模式對照顧者支援的成效


郭燕儀女士
馬麗霞女士

香港復康會

首創長者玩具圖書館的成效:快樂面對認知障礙症


周潔芯女士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
3:40pm 小休
4:00pm
主題討論會

社企經驗如何影響非政府機構: 社會影響評估的作用


黃洪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4:30pm

7th European Conference for Social Work Research滙報及對香港的啟發


黃子瑋先生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社會發展)
許丹妮女士
7th European Conference for Social Work Research參與代表
5:15pm 總結

講者:


江瑞婷博士

英國杜倫大學
社會學系
社會工作助理教授

主題演講: Practitioner Research for Critical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Social work is committed to bringing positive social change and better outcomes for the disadvantaged, the marginalised and the oppressed. This understanding highlights both the practical and the ethical agenda of social work as a profession, and the unique challenges that practitioners are facing in demonstrating practice effectiveness while being critical of the values that underpin the service design and delivery. In this talk, Dr. Sui-Ting Kong will look at how the different models of practitioner research can help fulfil the practical and the ethical agenda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She will discuss the challenges and good practices consolidated from her experiences in conducting local practitioner research projects, concluding that equal partnership among social work academics, care practitioners and service users is the key for bringing cr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黃艷華女士

明愛南區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隊
貓空動物輔助治療戒毒和康復計劃
註冊社會工作者


王詠暉女士

明愛南區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隊
貓空動物輔助治療戒毒和康復計劃
註冊社會工作者

講題: 從貓空計劃實證研究看香港推行AAT (Animal Assisted Therapy) 的可行性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Gato House動物輔助治療(AAT)在小組治療,以及領養計劃對具有藥物依賴背景的個案的治療效果。這是一項採用包括半結構個人訪談 (individual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聚焦小組 (focus group) 和參與式觀察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的質性研究。眾多研究顯示,在治療計劃中介入具有藥物依賴背景的案主非常困難。然而,我們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由Gato House治療師進行小組治療期間,動物的現身及其故事對介入個案和加強治療同盟 (therapeutic alliance) 上效果理想,並且帶來其他正面的治療結果。同時,我們的初步調查結果亦顯示,參與領養計劃的案主建立了較強的責任感,並有更多重返社會的動力。


梁詠欣女士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賽馬會「安鄰達里」社區網絡計劃
計劃主任


朱漢榮先生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研究及發展部
研究及倡導幹事

講題: 「新公屋街頭支援計劃」成效研究 ─ 理念、實踐及反思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觀塘樂Teen會於2016年,打破「有中心才有服務」的傳統社會服務思維,以「板車隊」形式,將支援服務帶進新屋邨(安達邨),並以居民聚集的熱點作為服務中心,協助「開荒」家庭解決眾多因「入伙」而產生的適應困難和問題,從而達至「發掘社區資本」、「建立社區互助支援網絡」及「強化社區凝聚力及歸屬感」的目標。

為了客觀檢視這次「反其道而行」的創新服務模式的成效,我們以混合研究方法,進行一系列成效評估,當中包括:以量性方法研究街頭「離散性」的介入手法能否促進街坊對社區的歸屬感及相應的改變,並以迴歸分析整理街頭支援服務的有效模式。另外,為突破量性研究方法的限制,我們亦採用質性研究方法,向與接受過服務的街坊進行訪談,從更深層面收集街坊對服務的看法,了解他們的轉變。是項計劃研究顯示,支援計劃有效提升街坊對新社區的安全感及認識,亦令兒童的學習事宜得到更多關注及支援;此外,上述以強化社區資本的支援工作,對街坊建立社區歸屬感及參與營造社區願意度,均有著正面的影響。


陳文浩先生

香港青年協會
邊青服務
督導主任

講題: 實證為本:守望計劃 ─ 被捕青少年支援服務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與香港警務處新界南總區於2012年6月推行「守望計劃」,是全港第一個由社會服務機構與警方合作的服務計劃,專門協助因干犯罪行被捕而正接受警方調查的(10-24歲)青少年、案件受害人及其家人,提供即時介入、個案輔導和家庭支援服務。本計劃於2014年獲「凱瑟克基金」資助,服務全面拓展。「守望計劃」與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黃成榮教授共同研發「青少年犯罪危機風險評估工具」,旨在有效地評估青少年犯罪風險及提供適切介入,同時由黃成榮教授及其研究團隊作獨立成效評估,研究証明本計劃可填補現有服務空隙及有效減低青少年的重犯危機。因計劃成效得到肯定,亦有助服務日後發展成恆常化及拓展至更多區域,令更多人受惠。


常一懿女士

香港傷健協會
青年發展(特殊學習需要)
註冊社會工作

講題: 特殊學習困難青年從學校到社會的就業支援服務:融入與參與

本會於2014年獲香港公益金撥款,開展為期三年的「職。路」計劃,支援17-29歲有特殊教育需要(簡稱 SEN)青年,以瞭解個人能力進一步訂定就業目標,為投身職場作好準備。

計劃使用了量性及質性研究方法,向受助青年及其相關持份者收集數據,結果發現計劃介入後,在以下四個層面上取得成效:

  • 受訪者普遍認為,計劃以「青年特色培訓手法」,透過工作相關技能課程能協助SEN青年成功由學校過渡至職場,幫忙他們成長以及加強其就業動機;
  • 透過「由學校到社區的策略」,為各大專院校提供生涯規劃的介入服務,能讓SEN青年得到系統性輔導,提升青少年自主及融入社會的能力;
  • 以「強項為本」策略能協助SEN青年成功與職場接軌,提升其自信心及自我效能感。
  • 計劃能締造「共融平台」,包括平等機會及共融職場環境,讓SEN青年發展潛能以及成功就業 。

總括服務經驗,服務使用者在個人成長、公開就業及工作實習表現均有顯著成果,其數據亦展示服務未來發展趨勢。


盧少清女士

香港房屋協會
長者服務
高級經理


樓瑋群博士

香港大學
秀圃老年研究中心
總監

講題:樂智到戶訓練:平板電腦應用程式提升長者認知能力及精神健康

背景:
認知障礙和抑鬱症是長者最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不但影響他們的生活質素,亦為其照顧者帶來壓力。然而,目前針對患有認知障礙的長者和照顧者的正規社區支援服務仍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推動義工及運用科技變得更為重要。

介入:
服務專為有行動不便,並患有認知障礙及情緒困擾長者而設,義工經訓練後,依據身心靈健康概念、認知刺激、懷緬治療和認知行為的介入手法,為長者提供8節以平板電腦應用程式為工具的認知和精神健康到戶訓練。

評估方法:
計劃先後收集了58名參與者的數據,以單組前後測的設計進行成效分析,並探索長者對科技的接受度。此外,介入結束後,透過三個焦點小組(參與服務的長者、義工和負責社工)瞭解參與者的經驗和對項目的建議。

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長者對使用平板電腦反應正面(平均值:7.421/10),並認為它是有用的(平均值:7.07)。在社工或義工的協助下,他們有信心使用平板電腦(平均值:7.439)。與介入前相比,蒙特利爾認知評估五分鐘版的得分由17.03提高至19.85(p = 0.000),在記憶、語言流暢度及延遲記憶方面的表現感受最爲顯著。聚焦小組的參與者分享服務介入後,改善了他們的記憶力、認知及情緒。此外,他們表示使用平板電腦提供學習新事物的機會、有更多話題、避免探訪時提及敏感話題、增強訓練效果和愉快感。義工反映使用平板電腦增加吸引力、樂趣和啟發性,促進長者的溝通。對於不識字的長者而言,透過平板電腦應用程式的指示,亦易於遵循。它幫助長者喚起記憶和提高認知能力。社工反映使用平板電腦為長者提供對生活的刺激和興趣,提高他們的好奇心和專注度,並促進長者與其照顧者之間的互動。

結論:
樂智到戶訓練 ─ 平板電腦應用程式輔助訓練改善長者記憶、語言流暢度及延遲記憶,長者亦接受透過平板電腦參與訓練。就以上結果,本文討論了未來應用的進展和推薦。


蘇素芝女士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中心副主任暨計劃督導


林錦利女士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長者服務
服務總監

講題: 「生死之交」:藝術為本介入之長者生死教育服務成效

死亡,是傳統華人社會的禁忌話題。為打破禁忌、鼓勵長者反思生死及促進家庭溝通,信義會「生死之交」計劃以「多元藝術體驗」介入,推行「家庭為本」的社區生死教育及支援服務。

計劃由藝術治療專業學者及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分別以質性及量性方式進行研究,以了解藝術體驗介入推行家庭為本的生死教育對參加者產生的轉變,進而探討計劃之成效。質性研究採用深入個案訪談及聚焦小組,透過分析參加者作品與他們的分享,證實藝術創作有助整合長者人生、啟發其對生死的看法,並將情感昇華;量性研究則透過小組前、後測問卷,發現93%參加者對生活滿意度提高。雖然結果發現他們增加對死亡的焦慮,但這對自主晚晴安排起積極作用;研究結果亦證實藝術體驗介入有助參加者表達內心感受及促進家人展開有意義的對話。

質性與量性的研究結果驗證具治療性之藝術體驗活動有助推行長者生死教育,也證實「家庭為本」的向度可取,為本地長者生死教育提供了一個有用參考。


郭燕儀女士

香港復康會
社區復康網絡經理


馬麗霞女士

香港復康會
社區復康網絡副經理

講題: “SMARTCare” ─ 醫福社嶄新協作模式對照顧者支援的成效

許多研究已經證明,慢性病患者的家屬照顧者經歷高水平的壓力,這可能導致抑鬱症、身體症狀和心理社會問題。隨著預期的慢性病患者人數增加,我們在設計創新服務上面臨考驗,以解決香港家屬照顧者未滿足的需求。通過建立社會資本,“SMARTCare”旨在改善居住在灣仔和東區家屬照顧者的福祉。該計劃由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夥拍港島東醫院聯網並與居民協會緊密合作。

在接受服務前後,採用“家屬照顧者負擔量表中文版(BSFC)”和“健康夥伴計劃(PIH)”來收集照顧者在照顧健康管理中的照顧負擔和自我效能感的變化。 “GAIN”用於量度照顧者在提供家庭照顧之後所得的良好效果。受過訓練的訪問員通過電話訪問收集照顧者對服務的滿意度。

從2015年到2017年,78名接受該項目核心服務的照顧者參與評估。當中大多為男性照顧者(67.9%),平均年齡63.3歲(33-86歲)。大部分照顧者都是配偶(55.1%)和成年子女(32.1%)。被照顧者主要患中風(42.3%),認知障礙(15.4%),心臟病(11.5%)和柏金遜症(10.3%)。整體初始BSFC評分為65.92,重新評分數下降至61.92。變化表明感知負擔減少,p值為0.031,這在統計學上是顯著。至於PIH,初始平均得分為72.12,重新評估分數為76.05,p值為0.042,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最後,Caregiving GAIN得分為3.83(SD = 0.548),在“GAIN關係分量表”中得分較高。

評估結果顯示,該項目的核心服務與減輕家屬照顧負擔、提升慢性病管理和照顧有正面關係。另外,當中發現照顧負擔較重並取得較多服務的照顧者同樣得到正面效果。可見,通過建立社會資本支持照顧者為滿足巨大服務需求的一個好方法。


周潔芯女士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腦玩童俱樂部
預防長者腦退化玩具圖書館
助理服務總監

講題: 首創長者玩具圖書館的成效:快樂面對認知障礙症

腦玩童俱樂部是首個為長者而設的玩具圖書館,透過玩具回應長者的認知訓練、感官刺激、社交及康樂等方面的需要。我們特別為長者度身設計或挑選合適玩具,以配合長者視覺、行動和不同認知水平上的需要。

自2012年起,香港路德社會服務處運用長者玩具圖書館模式,讓長者參與開放式的俱樂部或免費借用玩具。我們將合共1500件玩具分為十大類別,例如集中與反應類、記憶類、運動及平衡技能類、數理概念及邏輯思考類,以及視覺及空間感知能力類等,長者可因應的能力選用合適的玩具。此外,此計劃亦培訓不同年齡層的義工擔任指導員,協助推行活動,並頒授檢定資格予通過考核的指導員。自2012年以來,此計劃已舉行超過2000節服務,及超過40000名長者受惠。

參與玩具圖書館能為長者帶來多項的正面效果。於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進行的一項定量隨機對照試驗研究,以評估玩具和遊戲介入對改善輕度認知障礙(MCI)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認知功能的有效性。119名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中、得分介乎17至25分之間的長者獲邀參與研究,當中113名長者完成了前測和後測。結果顯示,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p = 0.01)和整體生活質素(p ﹤.05)有所改善;分數介乎17至19分的長者,其認知功能也得到改善(p ﹤.05)。此外, 2016年為日間護理中心126名參加者進行的研究結果亦顯示,是項服務模式能有效改善居住在社區的輕度認知障礙症長者的生活質素。

長者玩具圖書館容易成立、年齡友善、能提昇參加者生活質素,以及具成本效益,建議更多地區中心能引進服務,造福長者。


黃洪先生

香港中文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副教授

講題: 社企經驗如何影響非政府機構: 社會影響評估的作用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於2017年開展一項名為「聚研社」的項目,旨在為學術、非政府組織、智庫、政府、學校及商業機構進行高質素的研究,以達致社會目標。其中一個項目特色是訪問員團隊由大學生及社區人士組成,社區人士包括基層婦女、退休人士、少數族裔等。透過共同參與培訓及數據收集,期望促進不同社會背景的人士互相了解,亦有助加深參加者對香港社會狀況的認識,特別是匱乏社群的生活處境。

透過介紹「聚研社」的示例,講者將講述一般小型及傳統社會影響評估的做法和局限,指出有系統的社會影響評估的重要性及社會企業如何補足非政府機構,以共同推動更好的社會評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