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夢話:以研究作為社會工作介入手段

黃健偉

社聯總研究主任

上星期一重陽節假期,沒有預告暫停一週,抱歉。

我提到我們剛公布的有關房屋的研究調查。文中提及,在設計問卷的時候,有同工希望我們的研究調查可以「埋身」一點。作為一個社工,我有時也會想,我這份研究的工作,是否太過「離身」。我想,或多或少都是那樣吧。然而,其實我一直都希望可以找到一種比較「埋身」的方式,從事研究工作。

以一種「埋身」方式進行研究這種說法,似乎難以理解,因為它超出一般人對研究的想像。不過,過去幾週,我遇到一件事情可以闡述這種「埋身」的可能性,又同時遇到一位有這種想像的本地人,讓我看到希望。

這幾週,值得社會關注的事件不少,其中,北區及跨境家庭為子女排隊申請入讀幼稚園的問題,令人甚為憂慮。對北區家長而言,當然焦慮萬分,他們的怒憤可以理解,但跨境家長的孩子同是香港人,他們的權利亦不容忽略。然而,學位不足問題令前者遷怒於後者,兩者亦感到委屈。

社會排斥氣氛不斷累積,極待我們介入處理。我忽發其想,出了這樣的一個念頭:那裡有數以百計的跨境家長,為何不藉此機會去訪問一下他們,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要,並呈現出來,讓公眾明白他們的處境。不一會,我就想到,現在不是本地家長不了解這些跨境家長的需要和困難,而是前者不想了解後者的想法和需要。若說要介入,介入點可能不是呈現和強調跨境家庭的需要,在社會排斥的氣氛下,跨境家長的生活需要與本地家長的情緒有密切關係,介入點更加應該是本地家長的焦慮和情緒。

隨後,我跟一位同事討論說,為何我們不出動往北區,在那裏有很多本地家長期待著一個機會去表達他們的焦慮和情緒。我們藉研究訪談,給予他們一個抒發情緒的機會,是介入的一部份;抒發情緒後,我們可以嘗試引導他們思考自己和跨境家長的共同處境和困難,然後一同探討出路:他們情緒的出路、當前問題的出路、社會排斥的出路等等,這都是介入的重要部份。

以研究作為社會工作介入的方法,現階段還有很多有待探討的問題,但作為一則夢話在此分享,相信能給予大家一點啟發。較早前,我已分享過,在芬蘭有所謂「研究社會工作者」的職位,其理念跟上述提到的介入理念,相信十分類近吧。今年12月11日,在我們一年一度的研討會(及12日的工作坊)內,我就請了有份參與該計劃的教授來港分享,她還會帶兩位學生來港,據說他們有親身參與作為「研究社會工作者」的經驗。我十分期望待他們的分享。

上週末,我遇上一位年青社工學生,她跟我說她一直有「研究社會工作」這種想像,我感到一點驚訝,也令人鼓舞。新事物出現之前,起點可能都是夢話,然後靠一代一代人努力推動而成。曾幾何時,外展社工、學校社工都是新事物,但在某種社會背景之下,就自然產生了。「研究社工」或許也是當下某些社會條件催生的結果,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修成正果。

我必須強調,我不特別覺得「研究社工」是一個理想目標,我們的目標是人人都可以做實踐研究;但如果「研究社工」真的出現,肯定會為服務實踐研究注入更多新生機,業界會對研究有更多探討和辯論。

2013年10月21日

FACEBOOK 更新